最近我打算更换自己的装备,自小到现在我的电脑已经经历了 6 次更换,历经两个台式机,两台Windows 笔记本和两台 MacBook Air。如今手里的电脑已经使用两年之久,并且作为一款入门级的苹果机型,现在确实已经是廉颇老矣,到了该换的时候了。
现在的电脑运行一些大型程序会自动重启,并且发热量也是惊人,之前号称 8 个小时的耗电量,现在基本上一个小时不到就会完全耗尽。没办法,因为我必须在苹果机上开着虚拟机跑Windows,同时还可能会利用它来剪辑影片。如果不插上电源的话,真的不能够支撑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然而便携又是我选购时首先考虑的原因,这与性能的需求几乎是矛盾的。
我所追求的便携,指的是 极致的小巧。之前在我选择 13 寸和 11 寸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 11 寸,我还希望能够小一点,再小一点,这样我甚至都不用带包出去。在iPad mini出现 Retina 之后我立刻入手了一台,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塞进我牛仔裤后面的口袋,而且就算坐下也不会弯折。
就算如此精打细算地选择当时最小的一款笔记本,但是整体装备加上书包本体的重量,还是让我走路的时候背着书包,肩膀都会被压伤。如果要是换成只有电脑和充电器的挎包,又非常容易弄丢;或者是一不注意背带就从肩膀掉到胳膊肘上或者手腕上。所以我一直梦想着能有一款设备,让我直接揣在兜里面就走了。
然而iPad 并非一款好的生产力工具。在买到iPad mini的时候我顺便买了一个键盘盖,后来发现既然尺寸都已经那么小了,一个扣合如此小尺寸的全键盘,根本无法用我这么巨大的手掌来操作。以电脑键盘看它太小;跟手机键盘相比又太大。
我必须把iPad 和笔记本一同带着走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我偶尔会作画,以及用 Garageband 作曲。在工作之余,我会使用这些方式来创作。正好这些东西,都是必须在走路的时候随时想起灵感,就拿起平板来记录一下。
综合以上考虑,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积极的寻找替代方案。
我首先看中的是几个月前发布的 新款 MacBook,虽然是 12 寸的屏幕,却比我现在手中拿的 11 寸 Air 的轮廓尺寸还要小。比起重量,我同样在意的是轮廓的长宽,就像我在之前某篇文章当中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手机、平板和电脑厂商,恨不得拿着擀面杖把机身碾得越薄越好,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的表面积增大了,以至于到了 14 寸,连背包都装不下的程度。这跟我原先所想象的能够把它揣到裤兜里面来回走动,正好是相反的。
新款 MacBook 不管在面积还是厚度上,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可以说是生产力工具的极限了。一开始觉得键盘不爽,但是在打字一段时间过后,居然也开始适应这种键盘的感觉了。超薄型的键盘除了它之外,我还用过联想的 Yoga 3 的,但是那个键盘的确就像是在纸上敲打一样,根本感觉不出来半点键程。所以虽然媒体报道让我们产生了新键盘难用的感觉,但其实键盘并不是新款 MacBook 最大的问题,性能才是。
所有说它待机时间 10 个小时,运行其他东西毫无压力,以及光从指标上来看超越了我在用的低配 Air,都是针对它仅仅运行 OS X,不会开虚拟机,也不会运行大型程序这样的情况。一旦像我平时这样,在开一个虚拟机的前提之下,再去跑其他的大型软件,恐怕表面配置高于我现在机器的新款 MacBook,反而会更难坚持。因为它采取的是无风扇设计,所以一旦遇到这种发热量比较大的时候,会更加容易出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它采用一体化设计,万一一个小型部件出了问题,我必须整机更换。这种政策基本上意味着,即使在保修期之内,也跟过了保修期没什么差别。你还是要支付换一台整机的费用,而这可能会高达五六千元。
我接下来郑重考虑的是 微软的 Surface。如果放到超薄本的这个语境之下,即使是几十克的重量差异都会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带键盘的话,Surface Pro 3 的重量是 800 克,差不多要独孤求败了。而在平滑的屏幕表面打字也可以说是一个折中方案,如果你不得不同时看着键盘和屏幕的话。在iPad 上我确实练习过打字。相对来说稍微大一点的 Surface 屏幕会还原一个原始的键盘大小,也会经过一些输入法上的调整,让手指的动作更容易被识别,提高输入的准确度。
然而我仍然忍不住的要想给它配备一个硬件的全键盘,这个时候微软同样有方案。一开始是带盖的,可供多个蓝牙设备同时连接的便携键盘,后来变成了可以折叠的型号。这个可折叠的蓝牙键盘在我看来应该是最佳适配方案,因为张开之后能够达到真正的桌面键盘宽度。之前那些便携式键盘的最大问题,也是宽度不够。接下来是手写笔——iPad 的绝大部分功能,包括绘图,都是设计的让人们习惯使用手指来完成。如果 Surface 比较强调用笔来记录,那么假以时日,我相信我也会习惯。
在上述权衡之后,我的一个朋友强烈的向我推荐 ThinkPad 的 2015 款 X1 Carbon,因为它是目前在全功能笔记本领域,唯一一个采用快速充电技术的产品。这种快充技术可以让它在不到 2 小时充满,半小时就充到 50%。我也亲眼看着在谈笑之间,短时间之内电池就恢复到了可以用一阵子的水平。而且,快速充电并不会影响电池的使用次数。据测算,这种电池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反复充放 3000 次,增加电压并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也可以使用 2000 次。
不过很显然,X1C 的电池是不可更换的,这就意味着不管它多么好使,一两年之后估计电池的寿命也会达到极限。相比之下,如果能够降低设备的功耗,最终达到使用 USB 接口给设备充电,可能是另外一种折中的方案。这样的话,外接移动电源就可以派上用场(虽然不知道得多大才能给笔记本充电)。自始至终,外接电源都是解决长期在外使用的电池问题的终极办法。
除了快充让人心动,2015 款 X1C 还做到了带键盘 900 克,比 Surface 还要变态。以上几款设备的电池都承诺正常使用 8-10 小时,不过我的使用环境都需要开大量耗电的应用,所以 4-5 小时算是比较乐观的了。
如果想让自己在换装备后,生产力发挥到最高水平,即使是在现在的配置条件下, 没有 1 万块钱你也是买不到称心合适的本子的,所以又不能把新本当做耗材,至少希望能够多用个三四年。种种矛盾加在一起,真是让人无从下手。找一个完美的笔记本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在这几种方案当中, 我最终决定个人最青睐 Surface。我会等 Surface Pro 4 出来以后入手。但是也考虑到,并不是像我一样有用触屏需要的人,他们可以考虑选用 不带触屏功能的 X1C 或者戴尔的 XPS(当然了,现在的超极本也有附带触屏功能的,但是你想象过在键盘合不上的情况下,使用触屏是多么费劲的一种方式吗?而且触屏会凭空增加两三千块钱的成本)。 至于新款 MacBook?现在看只能说是谁买谁后悔了——当然并不是因为它的工业设计。如果下一代能够在保留现在工业设计之下增强性能,那也没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文仍在纠结:超极本、Surface 还是新 MacBook ?来自动点科技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