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刘少林又给咱许昌争光了!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的农民奖,可是只有一个!

  “我是代表全国农民获的这个奖,还和总书记握了手、合了影,这份荣誉我一辈子也忘不掉!”昨天上午,在位于许昌县张潘镇的豪丰公司,刚刚领奖归来的刘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的心情仍难以平复。

  也难怪老刘激动,作为“草根”出身的农民企业家,刘少林和他的豪丰公司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关注,他也多次和国家领导人握过手哩:

  2010年6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来许昌考察,在许昌县陈曹乡一处正在播种的玉米田里,他被“豪丰造”播种机吸引,亲自驾驶播种机播下了4行秋玉米,并寄语刘少林一定要把“豪丰”做大做强;

  2015年9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许昌考察,在长葛市老城镇和平村一处农田,他登上豪丰公司生产的玉米收获机,了解机器性能和农机服务情况,叮嘱刘少林要做现代化的农机企业;

  这回,拿了大奖,还受到总书记接见,老刘怎能不兴奋?“这份荣誉超越梦想,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不过,拿到这个奖也着实不易。且不说从奖项申报、专家组评审、行业评审直到最后老刘要亲自面对的评审答辩,申报条件多么苛刻、评审多么严格、竞争多么激烈,单就说这次刘少林凭之获奖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就凝结了老刘和他的团队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广泛应用于旋耕机和秸秆还田机,包含了12项国家专利,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起其中的“旋耕机变速箱结构重大改进”专利,刘少林不禁想起9年前那些不眠之夜。当时,我国旋耕机普遍采用三轴固定式传动变速箱体,由于先天工艺设计问题,极易发生齿轮损坏、箱体断裂问题。2007年,他们一年生产了3000台旋耕机,因齿轮损坏、箱体断裂被退回700台。这么高的退回率,企业还咋生存?为了找到原因,刘少林从南京研究所、北京机械研究院请来各方面的专家,在厂房里整整检测了3天。3天后,专家们得出结论:材质合格、工艺合格、装配没有问题。

  “没发现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只是没有找到问题原因所在。专家们走后,我盯着那一片退回的机器,心里比灌了铅都沉。”几天几夜,又是掉眼泪又是睡不着觉,眼睛都熬红了,终于被他想出了办法:3000台坏了700台,可还有2300台没坏呀,它们为什么没出问题?他找来技术员:“拆机器!”一台一台,拆坏的,也拆好的,按他指出的五六处关键部位,一一对比,看有啥不一样。

  这一“反向思维”真奏了效。经反复比对、试验,他们终于在细节处找到了问题,并在解决轴承调整难、排杂难等技术问题后,成功设计出“非固定过渡轴变速箱体”。第二年,豪丰公司生产了5000台旋耕机,箱体断裂率降低到0.1%。

  这一重大改进,很快被全国其他农机具企业效仿,推动了全国旋耕机质量大幅提升。

  “豪丰1983年从一个农村修铁叉、粪刨的小修理部起步,30多年时间做到全国农机具行业23%的市场占有率,产品遍布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靠的就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不断的创新,靠创新提升质量、提升服务,这是企业的生命。”刘少林总结企业成功的秘诀时说。

  这不,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机械化秸杆还田技术与装备”,老刘和他的团队并没当宝一样地供着,而是在不断地“挑刺”、改进。就在不久前,公司新研发的一项“秸秆分离浅埋技术”专利被应用到秸秆还田机,这是原来技术的“升级版”,可有效解决原来秸秆还田中存在的粉碎秸秆覆盖土壤表面,不易腐化成肥、阻挡种子入土、高温烧苗、影响农机通过性能等问题。

  刘少林说起农机具技术,如数家珍。30多年沉浸农机行业、聚焦农机具生产,亲自参与产品研发,亲自驾驶农机在农田里试验,刘少林这个上世纪60年代的老高中毕业生,在实践中由“土专家”成了真专家,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2016年,为表彰他30年专注农机具生产、专注于提升中国现代农业装备生产水平,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还授予他全国农业机械行业“不忘初心奖”。

  而豪丰,也从一个很少技术含量的“小作坊”成长为拥有176项国家专利,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74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多个,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亲自挂帅的“院士工作站”的高新技术企业。

  也是依靠科技创新,豪丰在近年来全国农机具企业整体下滑形势下,实现了逆势上扬。2016年,豪丰销售农机产品27万多台套,比上年度增长9.7个百分点,其中新产品产值4.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7%。

  “永恒创新,奋斗不止。我有信心,把‘豪丰’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农机市场上闪亮的中国民族品牌!”刘少林,一个68岁的老人,一个怀着创新梦的农民企业家,信心满怀地说。